贵州省生物研究所2022年省级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预算公开说明(2.28)(1).pdf
2022年6月23日,由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起草的贵州省地方标准《板栗印度块菌菌根苗培育与检测技术规程》及编制说明通过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审查发布,标准将于2022年10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由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牵头,贵州科学院、中国科学
2022年4月9日,由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撑,贵州省湄潭县恒源农牧有限公司实施的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贵州山区老鹰茶产业化技术推广及生态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建设” (黔中引地[2019]4023号)在贵州省湄潭县黄家坝街道铁瓦村完
2021年11月27日,贵州科学院下属单位贵州省生物研究所科技人员刘盈盈副研究员一行5人到盘州市老黑山森林公园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标本采集工作。老黑山森林公园位于贵州省盘州市红果镇东南郊土营盘、盐塘、大爬山、小关口林区及相邻区域,公园总面积
开展模拟人工湿地系统中绿狐尾藻对氮磷等去除试验,选择不同水质为处理对象,通过不同时间段的监测对比,获取绿狐尾藻在不同条件下对氮磷等的富集程度。分析绿狐尾藻在不同水体对氮磷等的去除率及净化效果。为污水生物处理及湿地植物的优化选择提供基础数据。
针对乌当区部分土壤硒含量较高,但作物硒含量较低的问题,拟通过微生物强化技术提高土壤硒生物有效性。具体内容包括:硒耐性根际菌的富集与分离,活化硒微生物的筛选,功能微生物鉴定,微生物活化土壤硒性能探究。
1、研究目的推动大数据开发应用,发展大数据服务产业,是贵州省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方向,对推动贵州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植物标本数据是贵州大数据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贵州省植物资源保护和开发
利用茶园修剪废弃枝为主要基质,选用茶树菇、香菇和花脸香蘑3个食用菌菌株进行栽培食用菌技术应用与示范。
竹织叶野螟Algedonia coclesalisWalker 是竹子上的主要害虫,经常暴发成灾,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致使大面积竹林几近荒芜,数年难以恢复,严重影响竹叶生产。本研究通过固相微萃取法(SPME)、单腺体溶液浸提法、触角
针对当前蓝莓生产有害生物危害这一重大问题,采用普查及定期定点调查方法,对蓝莓病虫害种类进行全面系统调查,并对主要优势病虫害,如果蝇、金龟子、灰霉病等的发生规律及成灾机制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优化组合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规范引用NY/T5198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DB52/T 629贵州茶叶鲜叶分级、DB52/T 632贵州茶叶加工技术要求、GB/T 11680 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DB52/T 648贵州茶叶包装通用技术规范、GB/T
本项目主要是对罗甸县茂井镇大亭村开展特色资源产业化技术服务。“贵州金花茶”Camellia guizhouensis主要分布在贵州罗甸、册亨等山区,具有较高耐寒性,香气成分较广西等热带地区的金花茶组植物浓郁,但野生资源濒于绝灭,缺乏种苗快速
随着我省蓝莓产业的快速推进,开拓下游产品是增加其附加值和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蓝莓发酵品(果酒、果醋等)目前在我省处于方兴未艾阶段。当前蓝莓发酵产品生产多采用葡萄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并且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造成生产的酒品千差万别,质量不稳定。
Copyright ©贵州省生物研究所. 黔ICP备10201176号 网站标识码:5200000113 贵公网安备:52019002006894